(转载)易付+营商——加密货币融入生活
行内资讯
29日/11月/2021年

  香港人看加密货币,大多是一种投资工具,本地零售商户少有提供相关支付服务;但是在美、加、澳、日、韩等国家,日常生活已可使用,甚至在便利店,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用加密货币付款。加密货币融入主流,相信是大势所趋,香港在这方面相对落后,如何急起直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美国金融产品及服务提供商FIS九月时向逾千名本港消费者进行调查,35%受访者愿意于未来五年内,使用加密货币或中央银行数码货币(CBDC)等数码货币进行支付;接近23%受访者计划使用数码货币购买部份商品和服务;12%相信数码货币将会成为其主要支付方式。更有趣的是本港仍未发行CBDC,已有15%受访者称愿意使用CBDC支付,比加密货币的8%高,成为港人首选的数码货币类型;72%受访者认为CBDC获政府支持,相对安全;另有64%人预期该货币的币值会较稳定。
  由此可见,港人对数码货币抱开放态度,关键是安全性和币值稳定性。目前在国际流通的加密货币大多属私人性质,甚至没有发行方支持,币值暴升暴跌,加上相关骗案时有发生,令普罗大众有阴影。由央行发行的数码货币有政府做后盾,拥有传统货币安全稳定的特性,同时兼具数码货币可提供快速而低成本电子支付系统的好处,市民接受程度较高。
  要普及应用就先要形成风气,笔者乐见金管局踏出了第一步,10月初发表了一份研究发行「央行数码货币」作零售用途的白皮书,探讨在港发行「数码港元」(e-HKD)的可行性,如果真的能如当局所言在明年中提出初步想法,将会是一个重大突破。


资料来源:hd.stheadline.com

               回主目录
(转载)易付+营商——先买后付百花齐放
行内资讯
22日/11月/2021年

  还记得之前跟大家提过的「先买后付」吗?去年落户香港的新加坡初创「atome」最近发布的营运数据相当鼓舞,看来这种小额免息分期信贷已站稳阵脚,正要大展拳脚之际,传统消费信贷参与者也陆续加入战场。

  atome是香港「先买后付」先锋,一年多前推出服务,官方指累积活跃用户已达10万人,合作商户达500个。用户群一如所料以Z世代为主,七成用户介乎18岁至35岁,以女性为主,但男性用户的平均单笔消费额则大于女性28%,最重要是商户使用atome后其单笔消费额上升三成。另外,环联《第三季全球消费者脉搏研究报告》亦反映62%受访者知道「先买后付」,按季上升14%,成为最受关注的新信贷产品之一。

  为了乘胜追击,atome近期邀请当红韩团Astro担任全球品牌大使,无论走在街上或上网购物都能看到大型广告,希望借网络宣传向新世代巩固品牌形象;而为了紧贴消费者需求,已在新加坡试推新社交平台功能。新世代来势汹汹,难怪传统信贷和电子支付商也纷纷出招迎战,除了虚拟银行Livi提供结合了循环贷款的「先买后付」服务,用户可自选3至36个月份期还款;电子支付老大哥Mastercard也在企业层面推出主攻中小企的「Pay & Split」服务,向小商户发放「先买后付」商业支付卡,变相提供融资服务。另一虚拟银行也推出最多可比正常发薪日提早7日提款的「出粮贷款」,用稳定的薪金做担保,提供短期资金周转。

  「先买后付」将旧有银行服务灵活化,短短一年已衍生不同变奏的电子消费信贷模式,帮助用户释放现金流,未来肯定会继续百花齐放。


资料来源:hd.stheadline.com

               回主目录
(转载)易付+营商——数码货币跨境支付
行内资讯
15日/11月/2021年

  金管局在早前的「香港金融科技周」上,一口气披露了多项推进金融科技发展的举措,当中最瞩目首推联同中国人民银行等多国央行机构及国际清算银行创新枢纽(BISIH)辖下香港中心,公布了建基于「多种央行数码货币跨境网络」(mBridge)平台下15个潜在商业应用案例。

  mBridge是一个探讨央行数码货币于跨境支付应用的项目,由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支持,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及中国人民银行数位货币研究所共同参与,共同研究央行数码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作用和技术可行性。刚发表的15个用例涵盖了国际贸易结算、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等潜在应用场景,但由于四个参与地区之间的贸易额相当庞大,国际贸易结算用例获得优先考虑。

  传统贸易融资有三个痛点:第一,贷款依赖大量纸张证明文件,处理文件费时;第二,纸本文件容易出现文书错误;第三,贷款资讯不透明,时有骗徒利用一张发票同时向多间银行贷款进行欺诈。mBridge针对这些痛点及跨境支付高成本、过程缓慢、操作复杂等常见问题,挑选了跨越四地、11个不同行业的贸易结算交易作为样本,涵盖半导体、医疗器材、服装等不同行业,于平台的国际贸易结算用例展开测试。由于初步反应正面,可望明年进入试行阶段,目标是发展出能够支援整个国际贸易结算流程的系统。

  随着金融科技发展新挑战不断涌现,期望政府能多推出这些前瞻性的策略,有助香港在全球数码科技化进程中保持领先的地位,令各阶层人士都能享受金融科技带来的好处。


资料来源:hd.stheadline.com

               回主目录
(转载)易付+营商——善用数据开放平台
行内资讯
08日/11月/2021年

  最近笔者应邀出席论坛,探讨中小企在疫情过后,如何运用科技优化转型,期间谈到疫情驱使不少中小企业加速引入数码化,许多中小企已收集不少数据,但却未能掌握打开这个新蓝海市场的钥匙。

  大数据是让商户了解客户的一个重要工具,香港其中一个大型电商平台分享了如何透过大数据,精准分析消费者销售或浏览资料,并透露推出开放式数据平台,把过往多年收集到的各类型电子商务数据开放予公众下载。中小企毋须借助深奥的数据分析技术,即可登入查看包括每日销售额、客户行为、与市场基准对照、推广表现等数据,用来制订生产和销售策略。

  不过,更让人期待的是他们透露跟银行也有合作,推动数码贸易融资方案,在取得商户的授权后把交易数据交予银行,让银行更快更透明地了解到商户财务状况,从而令中小企业更易获得融资,这跟eftPay较早前与平安壹账通银行(PAOB)的合作不谋而合。同一时间金管局也披露积极筹备的「商业数据通」已开始试用,推动开放政府数据,透过共用平台与金融机构分享数据,容许企业授权付款系统、公营机构或公用事业公司等服务提供者,向银行提供数据作更准确的预测。

  开放数据平台还有很多不同层面的应用,除了政府统计数据、Google Trend等工具,也有一些第三方数据公司,中小企可以用很低成本取得各式数据,不妨花点时间去挖掘。


资料来源:hd.stheadline.com

               回主目录
(转载)易付+营商——数码金融势不可当
行内资讯
01日/11月/2021年

  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往往是技术面世一段时间,发展依然平平;然后某一天出现一个杀手级应用或契机,就突然井喷式爆发,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最经典例子莫如iPhone面世,带动全球在几年间由流动电话时代跳入智能电话时代;而近两年在新冠疫情催化下,商界一直推动的流动数码金融服务,看来已步入井喷阶段。

  全球支付龙头之一Visa发表的《消费者支付取态研究2021》,反映疫情导致消费者行为产生巨大转变。针对香港、澳门及台湾消费者的调查显示,对比疫情前,四成香港消费者更常使用其主要银行的流动银行服务;82%香港消费者手机上已安装流动银行应用程式,而且用户对流动支付愈趋有信心,61%用户在使用流动支付时感到安心,比去年的28%大幅增加。

  上述调查结果与另一份报告《Visa Global Back to Business Study》不谋而合,该报告显示,香港80%消费者因应2019新冠疫情,已永久地改变其支付方式;疫情大幅增加消费者对接触现金及支付读卡机的忧虑,如商户只提供需要接触收银员或共享设备的支付方式,48%消费者称不会光顾,或会流失客户。

  这些趋势为市场带来了全新机遇,尤其是对支付行业而言。调查显示,47%受访企业将疫情视为机遇,指疫情改变营商环境,让其聚焦全新或不同的产品及接受全新数码支付方式,而其中42%更已开展全新业务。调查反映香港商户及消费者已准备好更佳地利用电子支付,更广泛的商务数码化可为小型企业带来巨大裨益,迎接数码化未来。


资料来源:hd.stheadline.com

               回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