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廖锦兴博士)
行内资讯
18日/05月/2023年

国家在「十四五规划」确立了香港作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当中定位对科技界有莫大裨益。政府在本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强调将会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AI)超算中心、「智方便」平台、电讯业基建、数码转型和第三代互联网(Web3)等多个范畴,推动经济朝高质量发展,并同时拨款资助,以促进科技创新。

政府作为全港最大雇主,除协助产学研及创科发展之余,亦具备相当条件采用本地科研成果,但长期以来,政府对经济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采购机制欠缺弹性。因此,政府若能够主动采用本地科研产品和技术,不仅能提升绩效、迈向智慧城市的目标,更可推动官产学研,以及支持本地科研初创。

根据2021年的立法会文件,贸易发展局推出「香港.驱动创科」和「贸发网采购」等计划,旨在推广香港的科技产品。此外,政府资助合资格本地公司/机构在公营机构试用其研发成果,4年来共有205个项目受惠,总额约4.24亿元。抗疫期间,创新科技署推出「遥距营商计划」,支援企业采用资讯科技方案。

与此同时,政府于2019年成立智慧政府创新实验室,协助政府部门从业界引入资讯科技方案。至2021年底,该计划为19个部门提供业务需求配对解决方案,涉及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机械人科技等范畴。

 

笔者在此建议政府考虑以下三点:

一、加快使用自家科技产品或技术:各国政府都倾向支持及优先采用本土的科技产品,香港政府应该以身作则,在遵守公平原则下,尽量采用本地产品,从而促进业界和初创企业的发展。贸发局亦可透过外国办事处推广本地初创的专利或科研成果;

二、善用IP优势,振兴经济:香港定位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应善用香港法治、国际化及健全制度的优势,推动知识产权商品化。另一方面,由于本港不少企业都有工业专利,政府应主动发掘并协助其产业和市场化,从本地至海外市场,提升自家品牌的形象和地位;

三、协助香港科研成果融入内地市场:目前不少前沿科研成果,由于各种因素而未能打进内地庞大市场,港企怀才不遇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国家日益重视生物科技发展,并取得崭新成就,惟香港与内地的体制、机制衔接不畅,导致生物材料和仪器跨境流通不便。港府应直接向中央提出深化中港科研成果及创科产品的合作,以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共同发展。

 

 

 

资料来源:hkej.com

               回主目录
(转载)港力推「央行数码货币」 稳定金融除隐患
行内资讯
18日/05月/2023年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岑健乐)近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形式的加密货币(如稳定币)通过储备央行货币和政府证券获得稳定的价值,使之成为更适合现代生活的无现金支付手段。然而这些由私人公司掌握的支付基础设施,及其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特点,会是国家的金融和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环球央行及政府为应对相关挑战,近年大力研究推出自己法定的「数字货币」,即「央行数字货币」(香港将「数字货币」称为「数码货币」)。

香港除即将公布「数码港元」的先导计划外,在推动「央行数码货币」发展方面,金管局其实还做了不少工作,包括与多间亚洲央行进行合作。

 

促多地央行合作

金管局认为分布式分类账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简称 DLT)具有巨大潜力,因此自2017年起一直研究「央行数码货币」,以了解其优势和潜在的应用。 2017年,金管局与三间发钞银行和香港银行同业结算有限公司合作启动以香港地标「狮子山」命名的LionRock项目。这个概念验证项目旨在探讨「央行数码货币」在处理大额支付以及以货银两讫方式结算证券的潜在应用。 2019年,金管局与泰国中央银行启动「Inthanon-LionRock」项目,研究「央行数码货币」于跨境支付的应用。项目于2019年12月完成。

2020年,「Inthanon-LionRock」项目进入第二阶段。 2021年2月,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的加入,加上国际结算银行创新枢纽辖下香港中心的大力支持,项目已进入第三阶段,并已重新命名为「多种央行数码货币跨境网络」(mBridge)。 mBridge项目于2022年第三季迈进试行阶段,进行为期六个星期的试行,共有来自四个司法管辖区的20间银行参与,利用mBridge平台进行超过160宗支付及外汇交易,总额逾1.71亿港元。

 

mBridge项目是全球其中一个率先以多种「央行数码货币」为企业跨境交易进行真实结算的项目。

 

 

 

资料来源:wenweipo.com

               回主目录
(转载)港设「AI开放推广平台」 增经济活力
行内资讯
17日/05月/2023年

人工智能(AI)正逐步成为新时代产业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支撑力量,以GPT-4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近期席卷全球,再一次说明AI正在各领域被广泛运用。特区政府现时正就建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进行可行性研究,笔者认为,当局应同时对AI产业发展进行前瞻性部署,围绕「人工智能超算中心」规划「一中心六平台」(即「1+6」)格局,打造香港人工智能环联中枢,为香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动力。


前瞻部署 超算中心「1+6」格局

人工智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据预测,至2030年,AI将为中国GDP带来最高26%的额外增长、为全球GDP带来最多14%的额外增长。在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目标下,香港近年开始聚焦AI发展和应用,特区政府也作出了显著努力,不过在Tortoise 2021年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指数」中,香港在6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0,可见本港AI产业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人工智能超算中心」能够满足发展AI日益增长的智能算力需求,是引领数码经济、智能产业、智慧城市、智慧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信息基础设施,也是推动AI发展的关键要素。包括深圳、珠海在内的超过30个内地城市,已经建设或提出建设超算中心;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的超算中心,亦已发展多时。

特区政府日前已经启动建设「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可行性研究,鉴于超算中心属于前沿性重大基建,本港现时管理此类中心的经验并不丰富,超算中心未来的运营机制要全面、细致考量。另外,超算中心并不仅仅能供应算力,同时也能为AI发展发挥巨大的辐射和集聚作用,因此笔者建议,也应瞄准此时机,一并做好AI发展前瞻性策略部署,围绕超算中心规划6大AI发展平台,构建「一中心六平台」即「1+6」格局,打造人工智能技术、人才、产业的环联中枢,让AI技术高效转化为发展动力。

发展AI离不开算力支撑,现时香港科研机构和企业需要付费,向海外或内地的算力中心「购买算力」,不便随时按需取用,限制了本港AI技术发展与应用。因此,首先应该借「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推出「公共算力服务平台」,为有需要的政府部门、本地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更便捷的算力服务。


推广AI应用 令各行各业受益

AI需要与产业结合,才能成为生产力,发展「人工智能开放推广平台」,一方面可以积极向既有产业推广使用AI,令各行业都能从AI发展中受益,加强产业数码化转型,从而提升本港整体创新力和生产力,重塑香港商业、社会及劳动人口的活力;另一方面,「AI+应用」正在内地各行业快速普及,而且内地企业众多,需求旺盛,借「人工智能开放推广平台」,连通粤港AI产业,不但能为香港提供足够规模的AI应用场景,亦有助推进粤港AI应用联合创新,助力数码湾区建设。

除此之外,还要利用香港的国际化优势,通过「人工智能开放推广平台」,向海外推广香港AI发展成果,既可以为优化数码发展的国际环境贡献香港力量,也有助吸引国际顶尖创新资源于香港或大湾区落地,促进香港产业多元化发展,创造更多优质就业机会。


助转型智能制造 推新型工业化

「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不但能够提供超强算力,还能带动改进算法,增加数据积累,这些都能为AI技术持续创新发展、创造更多应用场景奠定基础。围绕「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建立切合本港特色的「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转化平台」,鼓励「官产学研」合作,就AI技术进行先导性应用研发,同时开发更多AI应用场景,进一步促进AI与本港产业结合,将创新技术转化为产业应用,以及提升本港产业的竞争力。

当局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中,提出要「完善创科生态圈,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旨在本地发展高增值产业及产业链,而人工智能是达至此目标重要的手段之一。构建「人工智能工业融合平台」,加速推动AI创新要素向工业聚集,协助制造业利用创新科技升级转型,将会极大有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成就「香港制造」。

事实上,智能化发展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内地多年来努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而「人工智能新型工业平台」也有助加强两地制造业合作,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


构建产业生态圈 吸才助创新

AI与大数据分析、云端运算、网络安全等新技术关系密切,接下来还要以「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为核心,构建「人工智能产业聚合平台」,聚合AI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企业,包括云端存储公司、大数据中心、数据处理公司等,从而加速业务聚合、资源聚合和战略聚合,不仅可以提升产业内各类企业之间互联互动的效率,亦能达成通力合作的产业聚合生态圈,更加有效地支撑AI发展。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资源,而蓬勃的产业是吸引和培养人才的根本保障,借着构建AI聚合生态圈,应该逐步发展形成支撑香港科研创新的「科技人才聚集平台」,吸引海内外科研人才、研发团队、科技领军人才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来港发展,同时培养本地人才,为香港创新科技产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创新力量。

打造香港「人工智能环联中枢」,不仅可以赋能香港发展,推动香港进入全新的智能时代,对于实现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愿景,也会有长远的正面影响;同时,这也是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重要战略手段,发挥香港的独特优势,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积极贡献力量。

 

 

 

资料来源hket.com

               回主目录
(转载)电子消费渐必需 香港落后要穷追
行内资讯
16日/05月/2023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香港复常事关重大,吸引游客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牵涉各行各业生计,近年内地客已被视为「财神」,旅业主要的收入来源,可是香港相关的旅游配套不足,特别是电子支付设施仍处初期阶段,与内地流行程度大脱节,不单止游客无所适从,本地客使用的时候亦经常出现不便与争议。

 

内地早已盛行电子点餐系统,食客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自行落单,既节省服务人手,又减少口讲耳听下单产生的误会,新冠疫情期间逐渐多本港食肆采用,但始终是起步阶段,不少人客还未熟习电子点餐,有老人家不懂利用手机下单,无奈放弃用膳,更多的争拗出现在收费方面,消委会指涉及「扫码」落单的投诉屡见不鲜,而去年至今年首季关于食肆的投诉,约三成均涉及收费争议,例如顾客被擅自征收服务费,投诉实际收费与手机显示订单不符,有个案在「扫码」落单时服务费为零,埋单时却被收「加一」,食肆竟然辩解指点餐系统未完善;亦有个案实际收费较电子落单时贵60元,食肆亦同样以电子餐牌未更新为借口,揭穿了便退款了事。其实要更新系统是否真的很困难,相信大家都充满疑问。

 

食肆在商言商,引进线上系统之前,应该有衡量利弊,电子点餐是大势所趋,不应走回头路,初期保留传统落单,是过渡安排,长远电子点餐会成为主流,食肆不能只便利自己,亦要尽责任服务食客,系统要测试妥当,适时更新系统内容,确保陈列的收费政策、价格及优惠是一致及正确,否则可能干犯《商品说明条例》。既然线上点餐及自助泡茶毋须服务员,食肆的「服务费」按理有下调甚至免收的空间。

 

百货应百客,顾客至上,食肆比大部分行业在电子消费方面走得前,旺区小面店已接受内地常用的电子支付工具,但部分行业却未能赶上节奏。内地人早已习惯消费电子化,扫码点餐及支付,甚至买棵菜都是一扫即拿走,绝少现金交易,有旅客以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充分电子化,近日便有内地游客在香港乘坐的士时,没有足够现金,欲电子支付却障碍重重,幸司机尽显好客之道免收车费,女游客在社交平台表示谢意,大赞香港人有人情味,但若的士司机坚持收费,随时又会造成困局,让旅客留下不愉快经验。

特区政府多年来都没有积极推广消费电子化,故步自封,所谓电子支付主要依然要用实体卡来「嘟」而不是「扫」手机,一个平台独大亦难让手续费下调。有些店铺只是在推出消费券时采用电子支付,之后便转回现金交收,以悭成本,小生意一分一毫也要计清楚,政府根本没有提供足够诱因让电子支付恒常化。纵使不再是全国最先进的城市,但也不要沦落成为中国最落后的地方,实在找不到理由拖延电子支付普及。输在起跑线,难道一世留在原地踏步吗?

 

 

资料来源:Orientaldaily.com

               回主目录
(转载)eftpay:3月通关后电子钱包交易额、笔数按月双位数增长
行内资讯
11日/05月/2023年

本地聚合支付平台易付达(亚洲)(eftpay)主席及行政总裁劳俊杰分享通关后支付数据,受惠通关带动访港人流,本港3月电子钱包交易额和笔数按月达双位数升幅,以国内电子钱包支付交付较多。 4月中受惠消费券带动,电子钱包交易金额和笔数按月倍增。 「五一黄金周」电子钱包交易亦有增长,集中高质消费,以珠宝、首饰交易较多,反映本港近几月销售复常趋势正面。展望下一个长假期为10月,相信暑假人流亦会增长。


谈及疫情后eftpay 定位,劳俊杰表示,虽然港府预期今次是最后一次派发消费券,有少许担心电子钱包使用率不如之前,但是随着通关旅客增加,电子支付各项优惠亦会吸引市民继续使用,相信电子钱包是大势所趋。劳俊杰又指,eftpay将引入更多海外电子钱包,早年已接入台湾的「街口支付」,韩国的海外电子支付平台GLN等,可支援日圆、韩圜、新加坡币等东南亚币值,目前亦与泰国电子钱包洽谈接入支付。


劳俊杰表示,疫情后除了接入更多海外电子钱包外,亦会以各方面考量为商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如最新推出「智付易(RemoPay)」支付方案 ,商户可直接以 WhatsApp或电邮方式发送支付连结,给顾客付款。顾客点击打开连结后即可进入支付页面,并从中获取金额等订单资料,拣选心仪支付方式和付款。现时支援 5 款主流电子支付方式,包括Visa 、Mastercard、 WeChatPay、Alipay、银联卡。他表示,对于经营网店的商户 ,更容易处理订单及远端收款,未来RemoPay 将会支援更多支付方式。

 

 

资料来源:Mingpao.com

               回主目录
(转载)数码港元月内启动研应用场景
行内资讯
10日/05月/2023年

金管局目前有多项工作正在推进,其中零售层面的「数码港元(e-HKD)」将有新进展,金管局副总裁李达志透露,拟于本月推出第二轨道先导计划,相信项目为期一年至一年半完成。

金管局总裁余伟文称,「数码港元」已选出十多个合作方,包括银行和科技公司,研究值得使用的场景在沙盒测试,日后或由银行介绍测试和应用方式。

所谓第二轨道,即深入研究应用场景及设计,金管局会与银行及其他业界进行连串测试以累积经验。完成后,金管局将推进至第三轨道,目标是归纳阶段性成果,再作更全面部署,并且定下实际推出「数码港元」的时间表。

李达志提到,「数码港元」未来或可与内地金融机构连接,在未推出之前,市民已可透过「转数快」把港元转换成人民币,再为电子钱包增值。

 

检讨提高50万存保上限

金管局早前已表明,数码货币在跨境支付上有更多具潜力的应用场景,所以先在批发层面,即银行、证券和机构投资者等使用范围着手,希望可以令跨境支付流程更快、更便宜和更方便。批发系统的设计,需能配合日后零售层面不同设计选项的技术基础,毋须作出大幅修改。

另外,金管局副总裁阮国恒指出,正检讨存款保障计划,现时50万元的保障上限,近九成存户受保,惟需要与时并进,亦考虑到近期欧美银行事件,会检视目前的设计和金额是否足够,目标今年内提出方案再进行公众咨询。

随着香港和内地通关,跨境贷款需求势回升,余伟文说,金管局和人民银行已开始研究征信互通安排,希望可协助两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资料以不同方式互通,日后企业版本运作成熟,便再研究是否扩展至个人信贷资料。

 

 

资料来源:Yahoo.com

               回主目录
(转载)劳俊杰 - 勿错失通关头啖汤|易付+营商
行内资讯
12日/12月/2022年

最近看了两则与电子支付相关的新闻,一则是BoC Pay接通KMB,一则是房协接受电子钱包交租,觉得香港电子支付发展经多年推广,真的慢慢趋向成熟了!虽然尚未如国内般一机在手通行无阻,但能做到搭巴士、交屋租都可以,基本接通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所需,也可算是阶段成就。

用手机扫码付车费不是新鲜事,九巴及龙运巴士的电子支付系统「e度嘟」早于2020年起试用,至今年2月扩展至全部巴士路线可用,之前已接通10种不同支付工具。 BoC Pay上周才推出乘车码算是迟,比较特别是其推广优惠,除了车费满10元可减3元,车费还可享5倍额外积分,同类推广中出手算是阔绰;连同之前一些信用卡推出的搭巴士优惠去看,这种小额但频繁的恒常消费看来已成了支付商的新战场。八达通应该要居安思危,其在交通消费上的绝对优势,可能很快会被动摇。

至于房协辖下共51个物业,由12月起可使用AlipayHK交租金或管理费,意义则更大。虽然房协并非政府部门,但政策方向和日常运作与政府部门相近,率先尝试接入电子支付,如运作畅顺且反应理想,估计有助推动更多民生福利项目考虑把电子钱包纳入支援范围。另外,AlipayHK是第一个电子钱包支援出租屋村缴交租金,打开了一个全新服务领域,相信很快会有其他电子支付商加入战场,竞争激烈下有望给用家带来更多益处。

记得行政长官李家超任内首份《施政报告》强调要建设智慧政府,目标是两年后政府服务全面电子化,以及三年内全面采用「智方便」提供一站式数码服务,各大电子支付商未来还有很大发挥空间。

资料来源:hd.stheadline.com

               回主目录
(转载)劳俊杰 - 一手办妥衣食住行|易付+营商
行内资讯
05日/12月/2022年

最近看了两则与电子支付相关的新闻,一则是BoC Pay接通KMB,一则是房协接受电子钱包交租,觉得香港电子支付发展经多年推广,真的慢慢趋向成熟了!虽然尚未如国内般一机在手通行无阻,但能做到搭巴士、交屋租都可以,基本接通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所需,也可算是阶段成就。

用手机扫码付车费不是新鲜事,九巴及龙运巴士的电子支付系统「e度嘟」早于2020年起试用,至今年2月扩展至全部巴士路线可用,之前已接通10种不同支付工具。 BoC Pay上周才推出乘车码算是迟,比较特别是其推广优惠,除了车费满10元可减3元,车费还可享5倍额外积分,同类推广中出手算是阔绰;连同之前一些信用卡推出的搭巴士优惠去看,这种小额但频繁的恒常消费看来已成了支付商的新战场。八达通应该要居安思危,其在交通消费上的绝对优势,可能很快会被动摇。

至于房协辖下共51个物业,由12月起可使用AlipayHK交租金或管理费,意义则更大。虽然房协并非政府部门,但政策方向和日常运作与政府部门相近,率先尝试接入电子支付,如运作畅顺且反应理想,估计有助推动更多民生福利项目考虑把电子钱包纳入支援范围。另外,AlipayHK是第一个电子钱包支援出租屋村缴交租金,打开了一个全新服务领域,相信很快会有其他电子支付商加入战场,竞争激烈下有望给用家带来更多益处。

记得行政长官李家超任内首份《施政报告》强调要建设智慧政府,目标是两年后政府服务全面电子化,以及三年内全面采用「智方便」提供一站式数码服务,各大电子支付商未来还有很大发挥空间。

资料来源:hd.stheadline.com

               回主目录
(转载)劳俊杰 - 借东风迎新消费习惯|易付+营商
行内资讯
28日/11月/2022年

留意到最近一份消费者调查报告发现了一个值得零售业者关注的有趣现象——原来随着混合工作模式成为新常态,香港消费者的生活和购物习惯起了变化,其中一项是平日的消费增加,传统周末消费较旺的主导地位日渐模糊。

负责调查的Mastercard经济研究所称此为「消费转移」,以食品杂货店为例,顾客于周五和周三的支出分别比2019年增长超过3%和2.8%;百货公司于周六及周日的消费额分别下降1.2%和1.4%,反而于周二增长2.8%。传统消费模式改变势必影响零售商、餐厅和其他商家的人手分配及供应需求,业者如能趁市场重新洗牌主动出击引导消费者朝设定的方向走,自然可快人一步抢占先机。近年最成功的例子非淘宝自2009年推动双十一购物节,至今成为华人社会一年一度盛事莫属。

疫情期间,港人另一大转变是对电子商贸和外卖点餐接受程度大升,缔造网上业务新机遇,之前亦提过,虚实共融是未来零售业主流趋势。然而Mastercard调查显示,全球大型企业在零售领域数码化表现明显较小企优胜,如截至今年8月新加坡大型企业的电子商贸销售额较2019年增长两倍,而小型网上零售商则只有59%的增长。

后疫情的零售商要探索线上商机,不宜单打独斗,好好利用不少电子支付商推出专属的商城或小程序,为商户提供简单又实用的平台,协助大小品牌进军手机购物,以出售货品、服务、代金券以及优惠券,又或储积分或印花换领奖赏等,商户节省开发商城的成本和时间,轻松吸取各方资源,带动销售转化成营业额提升业绩。

资料来源:hd.stheadline.com

               回主目录
(转载)劳俊杰 - 虚实结合零售新方向|易付+营商
行内资讯
21日/11月/2022年

随着防疫措施陆续解禁,市面人流回升,各行各业均摩拳擦掌,迎接年尾消费旺季。怎样部署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疫情期间积极开拓网上零售渐见成效,来年是否继续加码投资?或许可从毕马威中国、香港货品编码协会及汇丰银行携手进行的一项零售调查得到启示。

这项连续做了六年研究发现,即使疫情开始放缓,消费者对线上购物兴趣不减,在内地大湾区,偏好非接触式购物的消费者进一步升到80%,在香港则升到61%。与此同时,对实体零售店看法明显转向,同意「不需要实体零售店」的消费者比例有所下降,香港和内地大湾区城市分别从24%及23%减少至同为18%,反映即使消费者已习惯于网上购物,但在环境许可下依然享受到店购物。

零售企业若要与消费者建立长远关系,构建融合的线上与实体店消费体验是未来发展大方向。消费者期望网上购物和店内购物可无缝过渡,希望品牌可以透过人工智能和其他科技改善购物体验,如希望能透过网上聊天系统快速得到有关货品查询回应、帮助筛选新产品、简化支付方法等。企业亦可考虑采用手机优先(Mobile-first)的营销策略,提供如手机扫描产品QR码链接至多元化资讯等方便,提升消费者信任度及促进消费。

今年的调查并发现,消费者期望品牌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责任方面作出更大承诺,超过80%内地大湾区消费者表示会光顾拥有共同社会价值观的品牌;24%的消费者希望在消费时能有抵销产品碳影响的选项。企业如能制定合适的策略,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定必有助企业占据市场有利位置。

资料来源:hd.stheadline.com

               回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