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ward) Mastercard rolls out more new digital payment products in HK
Latest News
30/12/2020

More new digital payment product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Hong Kong in the second half for services ranging from transportation, lifestyle and dining to sanitation and virtual banking, says Mastercard, a global technology company in the payments industry.
It has collaborated with a number of banks – both virtual and traditional – to roll out payment cards..
Innovative digital numberless Mastercard debit cards were launched by Mox and WeLab Bank.

In line with the rising trend in online shopping, Mastercard says it has worked with CCB (Asia) and ICBC (Macau) to offer the JD Mastercard credit card, both with JD.com; and with Bank of China (Hong Kong), Bank of China Macau Branch and Taobao, which joined forces to launch a co-branded Mastercard credit card.

The HSBC Mastercard Debit Card eliminates cardholder worries about currency fluctuation when overseas or shopping online by allowing access to 12 currencies, with fee-free cash withdrawals at HSBC Group ATMs globally.
For those staying at home, Mastercard offered its first 'Priceless' digital photography workshop in Hong Kong featuring Leica Akademie and has expanded its digital experiences.

These include the wellness promotion with Hang Lung Properties and Germ Tech, the electronic rental payment service with KeyChain Pay and takeaway services with OpenRice as well as the contactless payment options on beauty products at Art Piece with eft Payments (Asia) Limited.

Education was also at the forefront with digital payments for schools and learning centers care of GRWTH.

There were also global and regional initiatives introduced in the second half.

To facilitate digitalization for small businesses, Mastercard has pledged US$250 million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Another initiative is Mastercard and Pine Labs’ launch of their integrated “pay later” solution in five Southeast Asian markets early next year to offer consumers the flexibility of paying by installments on purchases, expand business for merchants and connect banks, fintechs, payment gateways and device makers to a rapidly growing financing alternative.

At the Singapore Fintech Festival, Mastercard partnered with MatchMove and Tappy Technologies to introduce a small, flexible chip that can be attached to wearables and accessories, turning them into secure contactless payments devices.
Mastercard has also teamed up with IDEMIA and MatchMove to debut a fingerprint biometric card trial in Singapore.
With blockchain technology being a focal point this year, Mastercard announced a proprietary virtual testing environment for central banks to evaluate use cases for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by enabling the simulation of issuance, distribution and exchange of CBDCs between banks, financial service providers and consumers.

It also announced a collaboration with GrainChain, a technology company that enables supply chain visibility, empowering suppliers and farmers while reducing risks to buyers and banks in the United States, Mexico and Central America.

 

 

Source:thestandard.com.hk

               Back to Menu
(轉載)勞Show支道——電子支付發展迅速
Industry Information
28/12/2020

  2020年轉眼接近尾聲,這一年有很多巨大變化,確實過得驚心動魄。但對電子支付業來說,是急速冒起、突破發展的一年。在疫情影響下,實現非現金支付成為全球共同目標,不同機構紛紛加快數碼轉型速度以應對挑戰,支付業界亦把握機會,提供更多合適解決方案。

  日前AlipayHK公佈「EasyGO易乘碼」系統服務範圍將於來年一月擴展到港鐵。乘客只需使用智能手機應用程式或使用易乘碼,即可使用二維碼乘車服務。使用二維碼支付是社會大趨勢,現時港鐵接通二維碼支付,成為香港電子支付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

  在電子支付迅速發展下,中小企都應作出相應配合和轉變。近月已見不少傳統收取現金的行業或店舖,如的士、街市攤檔加裝電子支付,以應對市民支付習慣轉變,惟未算十分普及,原因可能是一時未能適應,主觀認為難以操作,或擔心支付商收取手續費、行政費等。

  市面上主流電子支付服務商提供的支付系統操作容易,收費亦公道。不少小商戶接入電子支付後,都發現沒有想像般麻煩,亦方便顧客,其後台系統亦便利營商,處理帳目更容易。上街毋須帶銀包,只需智能裝備就可以衣、食、行支付,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這說法已經接近完全實現。即將迎接新一年,電子支付發展勢頭繼續強勁,期待來年支付業有更多令人驚喜的發展,亦期待大小商戶對電子支付接受率不斷提升,無論商戶和市民,都能享受到電子支付為大家帶來的便利!

 

 

資料來源:hd.stheadline.com

               Back to Menu
(轉載)eftPay推「e+Pay」聚合支付方案 化繁為簡
Latest News
21/12/2020

近年,電子支付愈見盛行,而隨着疫情的關係,亦催化了電子支付的發展。易付達(亞洲)有限公司(eftPay)作為領先的電子支付服務供應商,推出「e+Pay聚合電子支付方案,為商戶提供統一的支付接口,做到「一機多付」,一部電子終端機支援18種支付方式,配合方便易用的管理後台,滿足商戶的營運需要;還增設「e+齊齊賞」電子優惠券平台,為中小企提供一個有效的宣傳機會,助拓展客源。「e+Pay」方案切合零售商戶的需求,獲香港零售管理協會(HKRMA)頒發「智能零售科技獎(科技供應商)– 優異獎」。

 

對於獲獎,eftPay感謝香港零售管理協會給予的肯定。eftPay認為,「e+Pay」方案向商戶提供安全、快捷和可靠的電子支付服務,亦為商戶帶來多元化的增值服務,如電子收據管理平台和「e+齊齊賞」電子優惠券平台,成為商戶營商的好幫手。

 

提供推廣平台 鼓勵中小企參與

不少企業都尋求不同的營銷推廣機會,然而大型企業的資源較多,實行品牌推廣上亦較容易,相對中小企投放在推廣上的資源有限,經常無計可施。而eftPay的創新電子優惠券平台「e+齊齊賞」結合會員系統及電子優惠券功能,讓中小企能夠以較低成本推出優惠營銷推廣活動,配合O2O的新營銷方案,能接觸更多潛在客戶,帶動生意額。對於未來發展,eftPay將繼續優化「e+Pay」方案,提供更多有利商戶的增值服務,讓商戶和消費者均達至「雙贏」局面。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

               Back to Menu
(轉載)勞Show支道——Google Pay融入生活
Industry Information
21/12/2020

        支付服務除了要安全、快捷及獲廣泛商戶採用外,也要融入用戶生活,才能達至理想效果。最近Google Pay新增其他功能,在美國推出全新版本,務求成為金融理財工具。

  Google Pay界面將會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Pay」,當中結合現有支付功能、P2P轉賬及交易記錄,而且有一個類似聊天界面,可以查看與聯絡人之間的付款情況,也可以結合指定商戶會員咭,讓用戶可看到商戶優惠,並下單訂購食物;第二類是新的「Explore」功能,當中整合優惠及現金回贈資訊,透過Google演算方式及交易紀錄,推送一些用戶感興趣的優惠,用戶購物時可更精明,用戶也可手動開啟,讓優惠與儲存在Google Pay內的信用卡連結,消費時只需直接用信用卡付款即可扣減優惠,不用再掃瞄優惠券條碼;第三類是「Insights」,主要是整合一些用戶財務資訊,不再需要人手輸入資料,便可清晰展示你的消費、儲蓄及即將到期賬單。用戶可以選擇將Gmail及Google Photos帳戶連結,系統便會查找收據進行分析。

  現時Google已與11間銀行及信用合作社建立合作關係,明年Google將推出「Plex」功能,讓銀行透過Google Pay作為他們的銀行程式,用戶可從中使用基本網上銀行服務。從以上種種功能,Google Pay確實可成為一個常用多元化金融理財工具,不過決定開放這些功能,仍要視乎當地金融合作夥伴及服務配套,筆者也相當期待智能金融理財工具在香港出現。

 

 

資料來源:hd.stheadline.com

               Back to Menu
(轉載)易付達電子支付終端機 助中小企化繁為簡
Latest News
16/12/2020

電子支付在香港愈來愈普及,易付達(亞洲)有限公司(eftPay)留意到,中小企面對不同支付渠道存在管理和行政困難,因此推出「e+Pay」方案,一部電子終端機支援18種支付方式,並加入方便易用的增值服務,助中小企將支付過程化繁為簡,實現「一機多付」,讓收款過程更快更靈活之餘,亦讓商戶容易管理業務,更榮獲「HKRMA 2020 智能零售科技獎(科技供應商) – 優異獎」。

 

易付達(亞洲)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總裁勞俊傑認為,在智能零售科技獎(科技供應商)中獲優異獎是對團隊努力的肯定,證明「e+Pay」方案切合中小企日常營運所需。他指「e+Pay」系統能輕鬆查看所有電子交易,一方面幫助中小企減輕結算營業金額的行政工作;另一方面減少現金交易,避免找贖出錯。此外,疫情下減少使用現金能避免病毒傳播,「e+Pay」方案提供方便、快捷又穩妥的電子支付服務正好迎合中小企商戶的需要。

 

勞俊傑指,電子支付市場競爭大,因此需要不斷提升服務,不斷力求創新。除了提供安全可靠的電子支付終端機外,eftPay眼見小商戶受疫情影響營業額,更推出「e+齊齊賞」平台,供商戶發放電子優惠券,提供促銷渠道,幫助小本經營的中小企進行宣傳推廣。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Back to Menu
(轉載)勞Show支道——電子支付融入生活
Industry Information
14/12/2020

  電子支付因疫情加快普及,不少港人都開始接受電子支付,亦習慣使用電子支付。有機構研究發現,香港人電子支付使用量首次超越現金!各項電子支付方式的使用量,更有30%至40%淨增長,同時在疫情期間,受訪港人過半購物透過網絡支付。電子支付現已成為不少港人的支付首選,而網購在香港已蔚然成風,除了購買雜貨或外賣食物外,愈來愈多人在網上購買保健、體育及休閒等產品,以至教育相關產品或服務。

  電子支付在香港火速發展,更成為日常生活一部份,近月不少的士紛紛接入電子支付系統,亦明顯多了街市攤檔、甚至街邊檔接受電子支付,這些轉變都是近幾個月才出現。

  疫情推動本港轉向無現金社會,而香港本身有優厚條件,令電子支付配合大眾需要步伐發展。有報告顯示,香港成為全球最先進數碼經濟體之一,分別於亞太區及全球排名第二及第三。香港亦憑藉較高的絕對得分和迅速的數碼發展勢頭,被評為全球其中一個「超級領先」經濟體。

  疫情加快全球數碼化發展,愈來愈多人習慣使用電子支付、進行網上購物和電子商務。香港在相關數碼發展方面有良好基礎,因而亦有出色表現!不過報告亦反映,在提供可靠的數碼環境方面,香港在亞太區僅排名第四。希望政府及相關機構可以在加強安全、保障私隱、釐定問責措施和消除障礙方面著手,加速消除障礙,令香港持續發展數碼智能化!

 

 

資料來源:hd.stheadline.com

               Back to Menu
(轉載)【文公子手記】香港創科好橋甚多
Latest News
08/12/2020

香港作為大灣區內的創科中心,上星期剛選出了「2020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年度大獎及各類別的大獎得主。其中,由香港電腦學會主辦的「2020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商業方案獎」的三大類別,包括商業方案(商業及公營機構)獎、商業方案(中小企業)獎及商業方案(大數據及開放數據應用)獎,就共有十一家企業分別獲獎,都能憑創科好橋提升香港科技實力,可謂實至名歸。

香港政府入境事務處憑「當科技遇上優質服務︰新一代智能身份證系統」,榮獲「2020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商業方案獎」大獎及「2020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商業方案(商業及公營機構)」金獎。新一代的智能身份證系統,由預約、登記到領證等,均能善用科技;市民可透過新推出的流動應用程式,以幾個簡單步驟,辦理預約和預先填妥申請表格;並可藉自助登記服務站和自助領證服務站,輕鬆地完成換證手續。而為讓居於院舍的長者和殘疾人士,無須前往換證中心換證,入境處亦開發了安全可靠的流動登記系統,院友們可安坐院舍享受一站式服務,而且對資訊保安和個人私隱都有所保障。

商業方案(商業及公營機構)另一金獎得主為言豐科技有限公司之「多語種語音合成」,由人工智能、話音科學、粵語語言學匯聚而成,憑機器學習算法,能以自然流利的人聲對答,應用於虛擬助手、聊天機器人、電子書……等,並可支援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

商業方案(大數據及開放數據應用)金獎得主為奧雅納工程顧問。其「Neuron智能建築數碼系統——以AI及BIM技術令建築物更節能舒適」,是香港首個採用人工智能的智慧建築方案,融合建築生命全周期的建築資訊模型、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匯集多個獨立樓宇設備和裝置的數據,幫助管理者優化大廈營運和管理。

至於商業方案(中小企業)金獎,則頒發予易付達(亞洲)有限公司。該公司之「e+Pay」的聚合支付,是本港目前接入最多支付方式的平台,以一部終端機連接信用卡、二維碼支付和八達通等幾乎所有主流支付;並具備電子收據管理平台和折扣優惠管理後台等增值服務;以及創新服務如「e+齊齊賞」電子優惠券平台,助商戶以低成本進行市場推廣。

香港創科界好橋甚多,只要政府能在「官產學研」方面做好協調,香港自能站穩創科中心的地位。

 

 

資料來源:wenweipo.com

               Back to Menu
(轉載)勞Show支道——疫情改變支付習慣
Industry Information
07/12/2020

  2020年挑戰甚多,並促使電子支付服務發展有不同變化。有報道指出,自疫情爆發以來,消費者傾向以無現金支付取代現金。不同服務商也推出新服務,協助商戶提供更多電子支付方式,簡化營運操作。

  上周歐洲央行發表報告,調查中有約40%人士自疫情期間減少使用現金。受訪者改變付款習慣,主因電子支付方式更方便,消費者擔心透過現金接觸受病毒感染,其中極大部份人士更表示會保持這種習慣,將來繼續使用電子支付。香港其中一家大型銀行中銀香港亦表示,今年首九個月該行流動支付交易額,按年上升超過30%。以上數據及報告,均反映電子支付在今年高速發展,逐漸改變消費者習慣。

  隨著消費習慣改變,服務商也迎合需要,推出新服務讓商戶更容易營運。銀聯國際將推出銀聯鏈接支付(UnionPay PaybyLink)服務,方便一些沒有網站或手機App等銷售渠道,也可透過電子郵件或即時通訊軟件等方式,將支付連結發送給消費者,然後輪入卡資料或雲閃付App直接付款,完成整個網上銷售流程。商戶亦可過PaybyLink平台查看定單狀況,確保成功收款,這項方案特別適合沒有太多資源投放在電商平台的小商戶使用。隨著各服務商技術提升、結合至各種解決方案中,未來將有更多便利生活消費方式出現,讓電子支付逐漸成為生活習慣一部份。

 

 

資料來源:hd.stheadline.com

               Back to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