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數碼港元」研六大範疇應用場景
Latest News
19/05/2023

先導計劃啟動 16企入選首輪試驗 11月分享經驗

在數字經濟洪流下,「數碼港元」先導計劃正式啟動。香港金管局昨公布,有16間入選公司將於年內進行首輪共14項試驗,以深入研究數碼港元在六大範疇的潛在應用場景,包括全面支付、可編程支付、離線支付、代幣化存款、第三代互聯網(Web3)交易結算,及代幣化資產結算,局方將於11月舉行的香港金融科技周上分享有關先導計劃試點項目的主要經驗。不過就推出時間表方面,金管局強調未決定會否或何時推出數碼港元。業界指出,數碼港元在金融監管方面有其重要意義,惟由於目前電子支付已十分成熟,在零售層面需要證明其更方便好用。◆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翠媚

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表示,雖然金管局未決定會否或何時推出數碼港元,但數碼港元先導計劃的啟動,是金管局與業界聯手探索創新用例的良機,也為將來可能推出數碼港元做好準備。他認為在先導計劃下,不同公司所提出及建議創新用例,讓大眾看到了央行數碼貨幣(CBDC)有何新的可能性,以及數碼港元的潛在應用可以如何造福港人和企業。

 

五大準則評估先導計劃申請

金管局在2021年6月開展了數碼港元項目,研究在香港發行零售層面CBDC,即數碼港元(e-HKD)的可行性,及後在去年11月在第二軌道下推出數碼港元先導計劃,邀請業界就數碼港元的潛在用例提交建議方案,以解決現存痛點。金管局副主席李達志指,金管局根據五大準則評估先導計劃的申請,包括建議方案是否以香港為中心、創新前沿、以客戶為中心、準備就緒及合法合規,而經過遴選後最終有16間公司入選先導計劃,將會進行14項試驗。

16間入選公司的高層代表昨出席了先導計劃的啟動儀式,而入選的參與者,除了滙豐、中銀、渣打、建行亞洲、工銀亞洲、ZA Bank等銀行業之外,儲值支付工具營辦商AlipayHK、Tap & Go ,以至兩大國際信用卡機構Visa、萬事達,甚至是全球第三大加密貨幣瑞波幣(XRP)營運商Ripple Labs都有參與。而Ripple Labs將與富邦將試驗代幣化資產結算項目。

 

將與各方緊密合作 監察進度

金管局會於先導計劃中與不同持份者緊密合作,並進行一系列試驗,共同探索數碼港元的應用場景及有關的執行和設計事宜,而透過反覆試驗,局方可從每個試驗的結果汲取實際經驗,完善可能落實數碼港元的方式。李達志指,當局期望可以在11月舉行的香港金融科技周與公眾分享從試驗汲取的經驗,但各項試驗的實際所得或會隨時間而有所改變,而當局未來數月會與入選公司緊密合作,以進行試驗並監察其進度。

 

首輪共14項試驗 未來或更多

金管局首席金融科技總監周文正指,入選公司可在先導計劃中使用金管局提供的「數碼港元」沙盒作為技術平台,探討有關「數碼港元」的執行及設計事項,並獲取實際經驗,入選公司有權選擇是否使用「數碼港元」沙盒,不過他提到有部分入選銀行本身已具備強勁技術平台,因此有部分入選參與者或未必會選擇接駁金管局的沙盒做測試。他又指,除了今次進行首輪共14項試驗之外,因應數碼發展變化等,未來或與業界聯手進行更多輪試驗。

雖然金管局強調尚未決定會否或何時推出數碼港元,但周文正指先導計劃會持續進行,未來會檢視首兩個軌道的階段性結果,並視乎國際形勢、發達國家推出數碼貨幣步伐等,才可以作出更全面的部署。李達志補充,若在計劃試驗過程中,有場景可應用數碼港元,而且真實有使用數碼港元的需求,局方才再會研究是否推出數碼港元,加上要考慮實施風險,如在法律、監管、政策、金融穩定、私隱、網絡安全等影響,他強調只有在條件成熟時,金管局才會作出是否推出數碼港元的決定。

 

 

 

資料來源:wenweipo.com

               Back to Menu
(轉載)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廖錦興博士)
Industry Information
18/05/2023

國家在「十四五規劃」確立了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當中定位對科技界有莫大裨益。政府在本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強調將會從數字經濟、人工智能(AI)超算中心、「智方便」平台、電訊業基建、數碼轉型和第三代互聯網(Web3)等多個範疇,推動經濟朝高質量發展,並同時撥款資助,以促進科技創新。

政府作為全港最大僱主,除協助產學研及創科發展之餘,亦具備相當條件採用本地科研成果,但長期以來,政府對經濟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採購機制欠缺彈性。因此,政府若能夠主動採用本地科研產品和技術,不僅能提升績效、邁向智慧城市的目標,更可推動官產學研,以及支持本地科研初創。

根據2021年的立法會文件,貿易發展局推出「香港.驅動創科」和「貿發網採購」等計劃,旨在推廣香港的科技產品。此外,政府資助合資格本地公司/機構在公營機構試用其研發成果,4年來共有205個項目受惠,總額約4.24億元。抗疫期間,創新科技署推出「遙距營商計劃」,支援企業採用資訊科技方案。

與此同時,政府於2019年成立智慧政府創新實驗室,協助政府部門從業界引入資訊科技方案。至2021年底,該計劃為19個部門提供業務需求配對解決方案,涉及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科技等範疇。

 

筆者在此建議政府考慮以下三點:

一、加快使用自家科技產品或技術:各國政府都傾向支持及優先採用本土的科技產品,香港政府應該以身作則,在遵守公平原則下,盡量採用本地產品,從而促進業界和初創企業的發展。貿發局亦可透過外國辦事處推廣本地初創的專利或科研成果;

二、善用IP優勢,振興經濟:香港定位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應善用香港法治、國際化及健全制度的優勢,推動知識產權商品化。另一方面,由於本港不少企業都有工業專利,政府應主動發掘並協助其產業和市場化,從本地至海外市場,提升自家品牌的形象和地位;

三、協助香港科研成果融入內地市場:目前不少前沿科研成果,由於各種因素而未能打進內地龐大市場,港企懷才不遇的情況時有發生。例如國家日益重視生物科技發展,並取得嶄新成就,惟香港與內地的體制、機制銜接不暢,導致生物材料和儀器跨境流通不便。港府應直接向中央提出深化中港科研成果及創科產品的合作,以發揮協同效應,實現共同發展。

 

 

 

資料來源:hkej.com

               Back to Menu
(轉載)港力推「央行數碼貨幣」 穩定金融除隱患
Industry Information
18/05/202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健樂)近年隨着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一些新形式的加密貨幣(如穩定幣)通過儲備央行貨幣和政府證券獲得穩定的價值,使之成為更適合現代生活的無現金支付手段。然而這些由私人公司掌握的支付基礎設施,及其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特點,會是國家的金融和經濟穩定的巨大隱患,環球央行及政府為應對相關挑戰,近年大力研究推出自己法定的「數字貨幣」,即「央行數字貨幣」(香港將「數字貨幣」稱為「數碼貨幣」)。

香港除即將公布「數碼港元」的先導計劃外,在推動「央行數碼貨幣」發展方面,金管局其實還做了不少工作,包括與多間亞洲央行進行合作。

 

促多地央行合作

金管局認為分布式分類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簡稱 DLT)具有巨大潛力,因此自2017年起一直研究「央行數碼貨幣」,以了解其優勢和潛在的應用。2017年,金管局與三間發鈔銀行和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合作啟動以香港地標「獅子山」命名的LionRock項目。這個概念驗證項目旨在探討「央行數碼貨幣」在處理大額支付以及以貨銀兩訖方式結算證券的潛在應用。2019年,金管局與泰國中央銀行啟動「Inthanon-LionRock」項目,研究「央行數碼貨幣」於跨境支付的應用。項目於2019年12月完成。

2020年,「Inthanon-LionRock」項目進入第二階段。2021年2月,隨着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中央銀行的加入,加上國際結算銀行創新樞紐轄下香港中心的大力支持,項目已進入第三階段,並已重新命名為「多種央行數碼貨幣跨境網絡」(mBridge)。mBridge項目於2022年第三季邁進試行階段,進行為期六個星期的試行,共有來自四個司法管轄區的20間銀行參與,利用mBridge平台進行超過160宗支付及外匯交易,總額逾1.71億港元。

 

mBridge項目是全球其中一個率先以多種「央行數碼貨幣」為企業跨境交易進行真實結算的項目。

 

 

 

資料來源:wenweipo.com

               Back to Menu
(轉載)港設「AI開放推廣平台」 增經濟活力
Industry Information
17/05/2023

人工智能(AI)正逐步成為新時代產業革命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型支撑力量,以GPT-4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語言模型,近期席捲全球,再一次說明AI正在各領域被廣泛運用。特區政府現時正就建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進行可行性研究,筆者認為,當局應同時對AI產業發展進行前瞻性部署,圍繞「人工智能超算中心」規劃「一中心六平台」(即「1+6」)格局,打造香港人工智能環聯中樞,為香港、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注入動力。

 

前瞻部署 超算中心「1+6」格局

人工智能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據預測,至2030年,AI將為中國GDP帶來最高26%的額外增長、為全球GDP帶來最多14%的額外增長。在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下,香港近年開始聚焦AI發展和應用,特區政府也作出了顯著努力,不過在Tortoise 2021年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指數」中,香港在62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0,可見本港AI產業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人工智能超算中心」能夠滿足發展AI日益增長的智能算力需求,是引領數碼經濟、智能產業、智慧城市、智慧社會發展的關鍵性信息基礎設施,也是推動AI發展的關鍵要素。包括深圳、珠海在內的超過30個內地城市,已經建設或提出建設超算中心;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等國家及地區的超算中心,亦已發展多時。

特區政府日前已經啟動建設「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可行性研究,鑑於超算中心屬於前沿性重大基建,本港現時管理此類中心的經驗並不豐富,超算中心未來的運營機制要全面、細緻考量。另外,超算中心並不僅僅能供應算力,同時也能為AI發展發揮巨大的輻射和集聚作用,因此筆者建議,也應瞄準此時機,一併做好AI發展前瞻性策略部署,圍繞超算中心規劃6大AI發展平台,構建「一中心六平台」即「1+6」格局,打造人工智能技術、人才、產業的環聯中樞,讓AI技術高效轉化為發展動力。

發展AI離不開算力支撑,現時香港科研機構和企業需要付費,向海外或內地的算力中心「購買算力」,不便隨時按需取用,限制了本港AI技術發展與應用。因此,首先應該藉「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推出「公共算力服務平台」,為有需要的政府部門、本地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提供更便捷的算力服務。

 

推廣AI應用 令各行各業受益

AI需要與產業結合,才能成為生產力,發展「人工智能開放推廣平台」,一方面可以積極向既有產業推廣使用AI,令各行業都能從AI發展中受益,加強產業數碼化轉型,從而提升本港整體創新力和生產力,重塑香港商業、社會及勞動人口的活力;另一方面,「AI+應用」正在內地各行業快速普及,而且內地企業眾多,需求旺盛,藉「人工智能開放推廣平台」,連通粵港AI產業,不但能為香港提供足夠規模的AI應用場景,亦有助推進粵港AI應用聯合創新,助力數碼灣區建設。

除此之外,還要利用香港的國際化優勢,通過「人工智能開放推廣平台」,向海外推廣香港AI發展成果,既可以為優化數碼發展的國際環境貢獻香港力量,也有助吸引國際頂尖創新資源於香港或大灣區落地,促進香港產業多元化發展,創造更多優質就業機會。

 

助轉型智能製造 推新型工業化

「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不但能夠提供超強算力,還能帶動改進算法,增加數據積累,這些都能為AI技術持續創新發展、創造更多應用場景奠定基礎。圍繞「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建立切合本港特色的「人工智能研發與應用轉化平台」,鼓勵「官產學研」合作,就AI技術進行先導性應用研發,同時開發更多AI應用場景,進一步促進AI與本港產業結合,將創新技術轉化為產業應用,以及提升本港產業的競爭力。

當局在《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中,提出要「完善創科生態圈,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旨在本地發展高增值產業及產業鏈,而人工智能是達至此目標重要的手段之一。構建「人工智能工業融合平台」,加速推動AI創新要素向工業聚集,協助製造業利用創新科技升級轉型,將會極大有助於「新型工業化」發展,成就「香港製造」。

事實上,智能化發展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內地多年來努力推動製造業智能化轉型,二十大報告中也提出,要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而「人工智能新型工業平台」也有助加強兩地製造業合作,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製造業向高端轉型升級。

 

構建產業生態圈 吸才助創新

AI與大數據分析、雲端運算、網絡安全等新技術關係密切,接下來還要以「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為核心,構建「人工智能產業聚合平台」,聚合AI產業鏈上下游各類企業,包括雲端存儲公司、大數據中心、數據處理公司等,從而加速業務聚合、資源聚合和戰略聚合,不僅可以提升產業內各類企業之間互聯互動的效率,亦能達成通力合作的產業聚合生態圈,更加有效地支撑AI發展。

人才是科技發展的核心資源,而蓬勃的產業是吸引和培養人才的根本保障,藉着構建AI聚合生態圈,應該逐步發展形成支撑香港科研創新的「科技人才聚集平台」,吸引海內外科研人才、研發團隊、科技領軍人才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來港發展,同時培養本地人才,為香港創新科技產業發展源源不斷輸送創新力量。

打造香港「人工智能環聯中樞」,不僅可以賦能香港發展,推動香港進入全新的智能時代,對於實現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願景,也會有長遠的正面影響;同時,這也是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作為重要戰略手段,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為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積極貢獻力量。

 

 

資料來源:hket.com

               Back to Menu
(轉載)電子消費漸必需 香港落後要窮追
Latest News
16/05/202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香港復常事關重大,吸引遊客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牽涉各行各業生計,近年內地客已被視為「財神」,旅業主要的收入來源,可是香港相關的旅遊配套不足,特別是電子支付設施仍處初期階段,與內地流行程度大脫節,不單止遊客無所適從,本地客使用的時候亦經常出現不便與爭議。

 

內地早已盛行電子點餐系統,食客用手機掃描二維碼自行落單,既節省服務人手,又減少口講耳聽下單產生的誤會,新冠疫情期間逐漸多本港食肆採用,但始終是起步階段,不少人客還未熟習電子點餐,有老人家不懂利用手機下單,無奈放棄用膳,更多的爭拗出現在收費方面,消委會指涉及「掃碼」落單的投訴屢見不鮮,而去年至今年首季關於食肆的投訴,約三成均涉及收費爭議,例如顧客被擅自徵收服務費,投訴實際收費與手機顯示訂單不符,有個案在「掃碼」落單時服務費為零,埋單時卻被收「加一」,食肆竟然辯解指點餐系統未完善;亦有個案實際收費較電子落單時貴60元,食肆亦同樣以電子餐牌未更新為藉口,揭穿了便退款了事。其實要更新系統是否真的很困難,相信大家都充滿疑問。

 

食肆在商言商,引進線上系統之前,應該有衡量利弊,電子點餐是大勢所趨,不應走回頭路,初期保留傳統落單,是過渡安排,長遠電子點餐會成為主流,食肆不能只便利自己,亦要盡責任服務食客,系統要測試妥當,適時更新系統內容,確保陳列的收費政策、價格及優惠是一致及正確,否則可能干犯《商品說明條例》。既然線上點餐及自助泡茶毋須服務員,食肆的「服務費」按理有下調甚至免收的空間。

 

百貨應百客,顧客至上,食肆比大部分行業在電子消費方面走得前,旺區小麵店已接受內地常用的電子支付工具,但部分行業卻未能趕上節奏。內地人早已習慣消費電子化,掃碼點餐及支付,甚至買棵菜都是一掃即拿走,絕少現金交易,有旅客以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應該充分電子化,近日便有內地遊客在香港乘坐的士時,沒有足夠現金,欲電子支付卻障礙重重,幸司機盡顯好客之道免收車費,女遊客在社交平台表示謝意,大讚香港人有人情味,但若的士司機堅持收費,隨時又會造成困局,讓旅客留下不愉快經驗。

 

特區政府多年來都沒有積極推廣消費電子化,故步自封,所謂電子支付主要依然要用實體卡來「嘟」而不是「掃」手機,一個平台獨大亦難讓手續費下調。有些店舖只是在推出消費券時採用電子支付,之後便轉回現金交收,以慳成本,小生意一分一毫也要計清楚,政府根本沒有提供足夠誘因讓電子支付恒常化。縱使不再是全國最先進的城市,但也不要淪落成為中國最落後的地方,實在找不到理由拖延電子支付普及。輸在起跑線,難道一世留在原地踏步嗎?

 

 

資料來源:Orientaldaily.com

               Back to Menu
(轉載)eftpay:3月通關後電子錢包交易額、筆數按月雙位數增長
Industry Information
11/05/2023

本地聚合支付平台易付達(亞洲)(eftpay)主席及行政總裁勞俊傑分享通關後支付數據,受惠通關帶動訪港人流,本港3月電子錢包交易額和筆數按月達雙位數升幅,以國內電子錢包支付交付較多。4月中受惠消費券帶動,電子錢包交易金額和筆數按月倍增。「五一黃金周」電子錢包交易亦有增長,集中高質消費,以珠寶、首飾交易較多,反映本港近幾月銷售復常趨勢正面。展望下一個長假期為10月,相信暑假人流亦會增長。

 

談及疫情後eftpay 定位,勞俊傑表示,雖然港府預期今次是最後一次派發消費券,有少許擔心電子錢包使用率不如之前,但是隨著通關旅客增加,電子支付各項優惠亦會吸引市民繼續使用,相信電子錢包是大勢所趨。勞俊傑又指,eftpay將引入更多海外電子錢包,早年已接入台灣的「街口支付」,韓國的海外電子支付平台GLN等,可支援日圓、韓圜、新加坡幣等東南亞幣值,目前亦與泰國電子錢包洽談接入支付。

 

勞俊傑表示,疫情後除了接入更多海外電子錢包外,亦會以各方面考量為商戶提供更多增值服務,如最新推出「智付易(RemoPay)」支付方案 ,商戶可直接以 WhatsApp或電郵方式發送支付連結,給顧客付款。顧客點擊打開連結後即可進入支付頁面,並從中獲取金額等訂單資料,揀選心儀支付方式和付款。現時支援 5 款主流電子支付方式,包括Visa 、Mastercard、 WeChatPay、Alipay、銀聯卡。他表示,對於經營網店的商戶 ,更容易處理訂單及遠端收款,未來RemoPay 將會支援更多支付方式。

 

 

資料來源:Mingpao.com

               Back to Menu
(轉載)數碼港元月內啟動研應用場景
Latest News
10/05/2023

金管局目前有多項工作正在推進,其中零售層面的「數碼港元(e-HKD)」將有新進展,金管局副總裁李達志透露,擬於本月推出第二軌道先導計劃,相信項目為期一年至一年半完成。

金管局總裁余偉文稱,「數碼港元」已選出十多個合作方,包括銀行和科技公司,研究值得使用的場景在沙盒測試,日後或由銀行介紹測試和應用方式。

所謂第二軌道,即深入研究應用場景及設計,金管局會與銀行及其他業界進行連串測試以累積經驗。完成後,金管局將推進至第三軌道,目標是歸納階段性成果,再作更全面部署,並且定下實際推出「數碼港元」的時間表。

李達志提到,「數碼港元」未來或可與內地金融機構連接,在未推出之前,市民已可透過「轉數快」把港元轉換成人民幣,再為電子錢包增值。

 

檢討提高50萬存保上限

金管局早前已表明,數碼貨幣在跨境支付上有更多具潛力的應用場景,所以先在批發層面,即銀行、證券和機構投資者等使用範圍着手,希望可以令跨境支付流程更快、更便宜和更方便。批發系統的設計,需能配合日後零售層面不同設計選項的技術基礎,毋須作出大幅修改。

另外,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指出,正檢討存款保障計劃,現時50萬元的保障上限,近九成存戶受保,惟需要與時並進,亦考慮到近期歐美銀行事件,會檢視目前的設計和金額是否足夠,目標今年內提出方案再進行公眾諮詢。

隨着香港和內地通關,跨境貸款需求勢回升,余偉文說,金管局和人民銀行已開始研究徵信互通安排,希望可協助兩地企業、特別是中小企資料以不同方式互通,日後企業版本運作成熟,便再研究是否擴展至個人信貸資料。

 

 

資料來源:Yahoo.com

               Back to Menu
(轉載)AlipayHK黃金周生意額升近一倍
Latest News
05/05/2023

香港零售市場復蘇,電子支付工具交易量明顯上升。AlipayHK公布「五一黃金周」交易表現,假期首3日合作商戶生意額按年大升近一倍,其中電子產品、珠寶、服飾及餐飲行業升幅最為明顯;香港電訊(6823)旗下Tap & Go「拍住賞」就指出,新一期消費券派發後首兩周交易宗數及金額分別按月升逾5倍及9倍,反映有效刺激本土消費。

 

AlipayHK表示,截至5月1日已有近25萬用戶用完首期消費券,內地和澳門依然是港人外遊首選,五一假期跨境交易筆數較上周同期增近五成,跨境乘車碼使用次數較上周同期升近七成。

 

Tap & Go就稱,截至4月30日,使用Tap & Go於The Club消費的總額按月上升接近9倍,其中接近四成消費來自Tap & Go優惠專區;非消費券交易額按月亦上升接近3倍。

 

內地方面,騰訊(0700)旗下微信支付公布內地居民「五一黃金周」(4月29日至5月2日)消費數據,與2019年同期比較,微信支付旅遊消費相關行業日均消費額均顯著增長,其中餐飲業便升1.9倍,酒店旅遊業亦升93%。跨境支付方面,今年五一期間微信支付境外日均線下消費筆數較2019年同期增長88%,日均線下消費金額亦升75%。

 

 

資料來源:mingpao.com

               Back to Menu
(轉載)李家超料黃金周逾60萬內地客訪港
Latest News
03/05/2023

內地五一黃金周使香港旅遊零售市道出現「小陽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晨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時表示,內地五一假期首兩日,香港迎來逾76萬人次訪港旅客,當中逾32萬人次是內地客,預計整個黃金周會有逾60萬內地遊客訪港,「我很高興見到各區旅遊點的秩序大致良好,過去旅行團聚集土瓜灣和紅磡用膳情況大為改善。」加上「開心香港」等系列活動刺激旅遊和消費,香港全面動起來、活起來,更明顯熱鬧起來。

 

旅客喜好多元化 展港魅力軟實力

李家超表示,今次五一黃金周顯示旅客的旅遊模式有所改變,「可以看到訪港旅客的喜好變得多元化,由名勝古蹟、主題公園、購物熱點,到郊野公園、離島風光、地區小店、地區小食都深受旅客喜愛,充分展示香港的多元化魅力和軟實力。」而剛過去的星期日,西九文化區的M+博物館有19,000人次入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則有7,300人次入場,「分別是開館以來的單日新高。」

他感謝旅遊業界在各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工作,令香港成功應對黃金周旅客潮,並讚揚政府多個政策局、部門及機構與旅遊業界緊密合作,「統籌和協調相關工作,使過關、各遊客區的交通和秩序都整體暢順,讓旅客有良好經歷,並確保香港歡迎旅客的形象。」

他形容,剛過去的周末長假期香港多方面不但動起來、活起來,更明顯熱起來。特區政府上星期啟動「開心香港」活動,一連串活動在上周六展開序幕,香港市民都露出開心的笑臉。例如上周六舉行的「全港戲院日」,吸引逾22.2萬人次入場,「是平常的三倍,亦是4月單日最高入場人次的紀錄。」至於美食市集上周末起一連兩日在灣仔會展舉行,「有4.4萬人次的市民入場,場面爆滿。」

 

續推動電子化消費方便遊客

對於個別內地旅客不習慣香港用現金或八達通付款模式,以致排隊付款造成擠塞,李家超說:「我很強調香港特區應該盡量將科技應用在不同領域,要令香港政府在多方面可以電子化,會要求相關的政策局和部門努力推動電子化消費,令不同人士來港都覺得方便。」

香港旅遊業議會總幹事楊淑芬昨日表示,五一黃金周訪港內地旅客人次符合預期,當中八九成是採用個人遊模式,其餘是跟旅行團,平均每團30人至40人,主要經陸路口岸入境。

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說,訪港旅行團已大致做到分流工作,「土瓜灣和紅磡等地方遊客擠塞情況已見改善,顯示分散旅行團到不同地區用膳及分流的制度行得通。」

稻苗飲食專業學會會長徐汶緯表示,五一黃金周以來,餐飲業生意額按周升幅達雙位數,旅客數字超乎預期,本地客消費亦暢旺。

 

 

資料來源:wenweipo.com

               Back to Menu
(轉載)盡早完善法規 助港拓展虛擬貨幣中心
Latest News
25/04/2023

虛擬資產究竟是子虛烏有的高風險產品,還是摸不着的財產呢?高等法院早前作出重要裁決,承認加密貨幣是一種財產形式。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裁決,勢將加強加密業界來港投資的信心,港府應盡快制訂更切合虛擬資產發展的監管機制,讓投資者更安心投資,有助推動本港發展成為先進虛擬資產中心。

高院早前就已倒閉的加密貨幣交易所Gatecoin一案,清盤人持有的加密貨幣是否應被視為信託財產作出裁決時,承認持有加密貨幣與持有股票或債券等其他無形資產一樣等同財產。

 

高院認加密幣為財產增業界信心

律師界指,在這項裁決前,加密貨幣一直「被認為」是財產,但卻沒有法理依據支持。隨着高院法官首次將它歸類為財產,不但與其他實施普通法的司法管轄區保持一致意見,更成為本港日後其他同類案件的案例,形同成為實質法例,讓處理破產案人士今後更清楚了解被清盤公司的資產性質和範圍,不會再引發太多爭議。

裁決不但為司法法律界釋除一些疑問,更凸顯香港實施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就是香港在處理加密貨幣的立場和辦法可跟內地迥異,因內地視加密貨幣為非法集資騙局,不受法例保障。事實上,自去年底,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平台FTX爆煲後,引發整個幣圈價值暴挫,不少人認為加密貨幣是去中心化的馬多夫騙局,借虛擬資產幌子騙取對此行業一知半解的投資者入局。

事實上,加密貨幣本身沒問題,多國央行也在開發數碼貨幣,只是當前缺乏明確法例監管,讓別有用心的人鑽空子犯法。即使在加密貨幣爆煲後,港府仍大力推動虛擬資產發展,因認識到區塊鏈技術和Web3.0技術體系,將會是未來金融與商業的大趨勢,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須在金融科技發展和金融創新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即利用技術來降低傳統金融服務所需的成本和時間,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從而鞏固其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要發展虛擬資產生態系統,首先須確認產權歸屬。高等法院今次裁決無疑解決了相關問題,承認虛擬資產為財產,有望調動產權擁有者的積極性,令其更熱衷於保障虛擬資產能自由轉讓、買賣,令到擁有者可從中獲利,從而發掘虛擬資產的最大價值。

要虛擬資產能有序買賣,不易被騙子進行不法勾當,便須加強監管。港府去年修例,規定由今年6月起,在本港經營虛擬資產交易所均須向證監會申領牌照,但這並不足夠,還須檢視沿用現時傳統金融服務那套監管機制是否適用於新經濟發展,因Web3.0產業需要新的科技知識和新技術人才,而且不斷有創新產品出現,故有必要制訂新監管框架,讓業界知道甚麼可以做、甚麼不可以做,才能讓金融科技健康而具活力地發展。

 

創新與保障散戶利益間取得平衡

此外,當局亦要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讓其了解區塊鏈技術的運作、加密貨幣資產的風險,令到公眾對虛擬資產投資有一定認識,不易上當受騙。至於甚麼投資者可參與虛擬資產買賣,是只供專業投資者參與?抑或按資產風險程度來分級,散戶只可投資低風險級別,而投資經驗豐厚和資產豐厚的投資者,則有能力承擔高風險產品。當局亦應及早制訂準則,既可推動虛擬資產交易,同時亦可保障散戶的權益。

香港要打造成領先虛擬資產中心,須讓業界在清晰而靈活的監管環境下發揮創新潛力,同時又能保障投資者利益,在兩者取得平衡。

 

 

資料來源:stheadline.com

               Back to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