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財政預算案2023|消息:將派$5000消費券 分兩期發放
最新消息
23日/02月/2023年

今屆政府首份的財政預算案將於今日(22日)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社會關心主要為是否派發電子消費券,及其他「派糖」措施,如寬減薪俸稅、交通津貼、租金扣稅等會否保留。消息指,今屆財政預算案會再派發電子消費券,金額為5000元,料分兩期發放。


8大派糖措施一覽 1000元電費補貼 交通津貼延至10月

陳茂波之後宣布,再次推行新一輪消費券計畫,向合資格市民發放總額5,000元的消費券,分兩期發放,第一期為3,000元,第二期為2,000元。陳茂波表示,政府於過去兩年推行了兩輪消費券計畫,分別向超過600萬名合資格市民發放5,000元及10,000元電子消費券,社會反應正面。

考慮當前經濟、社會民生及政府財政狀況後,今年會再向每名合資格的18歲或以上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分兩期發放總額5,000元電子消費券。

有消息指今屆財政預算案會再派發5000元電子消費券。
今屆政府首份的財政預算案將於今日(22日)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社會關心主要為是否派發電子消費券,及其他「派糖」措施,如寬減薪俸稅、交通津貼、租金扣稅等會否保留。消息指,今屆財政預算案會再派發電子消費券,金額為5000元,料分兩期發放。


8大派糖措施一覽 1000元電費補貼 交通津貼延至10月

陳茂波之後宣布,再次推行新一輪消費券計畫,向合資格市民發放總額5,000元的消費券,分兩期發放,第一期為3,000元,第二期為2,000元。陳茂波表示,政府於過去兩年推行了兩輪消費券計畫,分別向超過600萬名合資格市民發放5,000元及10,000元電子消費券,社會反應正面。

考慮當前經濟、社會民生及政府財政狀況後,今年會再向每名合資格的18歲或以上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分兩期發放總額5,000元電子消費券。


財政預算案2023|綜援戶多發「半糧」

據悉,兩期消費券分別為第一期3000元,第二期2000元。

財爺陳茂波早前明言,財赤可達千億元,外界關注會否「減糖」,各政黨亦對是否派消費券及金額有不同意見。

此外,據了解綜援戶將獲發多半個月津貼;煙草稅將會提高。


財政預算案2023|8大派糖措施︰

  1. 寬減22/23課稅年度百分之百的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上限為6千元,全港190萬名納稅人受惠。有關扣減會在22/23課稅年度的最終應繳稅款反映。

  2. 寬減23/24年度首兩季的差餉,住宅物業以每戶每季1千元為上限,估計涉及303萬個住宅物業。

  3. 向領取社會保障金額的合資格人士,發放金額相當於半個月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標準金額、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或傷殘津貼,額外開支約27.2億元。在職家庭津貼亦會作相若安排,額外開支約1.16億元。

  4. 「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畫」將延長6個月至今年10月底,為市民每月超出200元的實際公共交通開支提供三分之一的補貼,以每月500元為上限,涉及額外開支約10.8億元,估計每月惠及約350萬名市民。

  5. 為參加2024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學校考生代繳考試費,開支1.5億元。

  6. 為每個合資格電力住宅用戶戶口提供1000元的電費補貼,涉及約29億元。現行向此等戶口提供每月50元的電費紓緩金計畫延長至2025年年底,涉及約35億元。約290萬個住宅用戶將可受惠。

  7. 建議由23/24課稅年度起,增加子女基本免稅額及子女出生課稅年度的額外免稅額,由現時的12萬元增至13萬元,估計將惠及32.4萬名納稅人,每年稅收減少6.1億元。

  8. 再次推行新一輪消費券計畫,向合資格市民發放總額5,000元的消費券,分兩期發放,第一期為3,000元,第二期為2,000元,首期3,000元今年4月發放。

 

資料來源:stheadline.com

               回主目錄
(轉載)八達通|內地「一卡通」第2季面世 可於全國逾300城市嘟卡搭車
最新消息
22日/02月/2023年

疫情肆虐三年,內地及海外旅客終重返本港。八達通正密鑼緊鼓,推出多項服務,其中面向港人方面,可在內地逾300個城市搭車的實體「一卡通」,預計第二季推出。八達通App並已推出銀聯二維碼功能,毋須綁定內地手機號碼等資料,便可在內地逾3,000萬個商戶消費。

至於內地旅客方面,八達通亦推出旅客版App,支援非香港發出的萬事達、銀聯或Visa信用卡,隨時隨地在港增值,即旅客毋須再到門市購買實體八達通、增值及退款。八達通表示,將加強在各個口岸投放廣告,並在「小紅書」等電子媒體宣傳。

 

「一卡通」屬實體卡 首階段澳門未能使用

八達通營業及市務總監李玉兒透露,八達通全國通卡(一卡通)已踏入最後測試階段,預計第二季可推出,屆時只需一張實體卡,便可在全國逾300個已加入互聯互通的城市,乘搭鐵路或巴士,惟首階段暫未能在澳門使用。此外受制式所限,該卡不能轉移至手機App。

 

八達通︰銀聯二維碼功能與內地電子銀包不相伯仲

問到八達通在國內如何與支付寶及微信支付競爭,李玉兒則提到八達通App的銀聯二維碼功能,用戶毋須預先申請,可隨時隨地開通,即時接入內地共3,000萬個支付點,毋須綁定內地手機號碼,可透過八達通錢包的餘額付款。

她表示,八達通App已有逾200萬名用戶,認受性日漸提升,相信銀聯二維碼功能,相較其他電子錢包為一大賣點。她並認為,銀聯在內地的滲透率相當高,「其實同WeChat Pay好,Alipay好,應該大家不相伯仲。」

 

僅六步可完成銀聯二維碼登記 毋須一分鐘

記者實測使用銀聯二維碼功能,僅六個步驟便可完成登記,過程毋須一分鐘。用戶只須在主頁點選「銀聯二維碼付款」,並按「立即開通」,在同意條款與細則後,開啟付款功能,系統將發送驗證碼至手機短訊,完成驗證即可獲得銀聯二維碼。

 

逾兩成開戶開通八達通App 消費金額高實體卡五成

近年本港盛行電子支付,香港八達通App的普及率亦大幅提升,自2020年6月推出後,目前已有逾兩成本地用戶已開通,消費金額更較實體卡用戶高出50%。不過內地旅客在港逗留時間有限,佔八達通的業務比例並不高,消費金額遠不及港人,每次來港平均消費約為500元內。

八達通App早前已推出卡面商店,內有多款卡通人物,提供予用戶切換卡面。現時卡面角色可免費切換一次,有效期限為三年。

 

八達通旅客版App支援三間發卡機構信用卡增值

至於便利旅客方面,李玉兒表示,已推出八達通旅客版App,支援蘋果及華為手機,旅客下載後可立即開通,即毋須再到門市購買實體八達通。

該App不採用實名制,旅客在首次下載後,只需要選擇地區,並連接Apple Pay,毋須提供個人資料,便可使用非香港發出的萬事達、銀聯或Visa信用卡,隨時隨地增值,儲值金額與港版相同為3,000元。

八達通旅客版App早在2020年12月疫情初期已推出,惟生不逢時,當時全球正值封關時期,無旅客到港,「得物無所用」,因此直至今時才再度推廣App。李透露,自開關後,下載量相比去年底增急三倍,預期未來將繼續錄得增長。

 

旅客離港只須點選退卡 餘額退回信用卡帳戶

至於匯率方面,則根據所綁定的信用卡機構,自動兌換至港元付款。旅客在離港後,只須在App點選退卡,餘額將退回信用卡帳戶內。李認為,手機版八達通可幫助旅客省卻時間,「走嗰陣臨急臨忙趕唔切退卡,手機八達通就係最滿意嘅方案。」

她並透露,正密鑼緊鼓在內地的電子媒體,包括小紅書等渠道宣傳,並在各個口岸、機場及高鐵站內,投放廣告提醒旅客下載。她亦指,考慮與旅發局合作,向旅客推廣該八達通App。

 

資料來源:hk01.com

               回主目錄
(轉載)勞俊傑 - 勿錯失通關頭啖湯|易付+營商
行內資訊
12日/12月/2022年

最近看了兩則與電子支付相關的新聞,一則是BoC Pay接通KMB,一則是房協接受電子錢包交租,覺得香港電子支付發展經多年推廣,真的慢慢趨向成熟了!雖然尚未如國內般一機在手通行無阻,但能做到搭巴士、交屋租都可以,基本接通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所需,也可算是階段成就。

用手機掃碼付車費不是新鮮事,九巴及龍運巴士的電子支付系統「e度嘟」早於2020年起試用,至今年2月擴展至全部巴士路線可用,之前已接通10種不同支付工具。BoC Pay上周才推出乘車碼算是遲,比較特別是其推廣優惠,除了車費滿10元可減3元,車費還可享5倍額外積分,同類推廣中出手算是闊綽;連同之前一些信用卡推出的搭巴士優惠去看,這種小額但頻繁的恒常消費看來已成了支付商的新戰場。八達通應該要居安思危,其在交通消費上的絕對優勢,可能很快會被動搖。

至於房協轄下共51個物業,由12月起可使用AlipayHK交租金或管理費,意義則更大。雖然房協並非政府部門,但政策方向和日常運作與政府部門相近,率先嘗試接入電子支付,如運作暢順且反應理想,估計有助推動更多民生福利項目考慮把電子錢包納入支援範圍。另外,AlipayHK是第一個電子錢包支援出租屋邨繳交租金,打開了一個全新服務領域,相信很快會有其他電子支付商加入戰場,競爭激烈下有望給用家帶來更多益處。

記得行政長官李家超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強調要建設智慧政府,目標是兩年後政府服務全面電子化,以及三年內全面採用「智方便」提供一站式數碼服務,各大電子支付商未來還有很大發揮空間。

資料來源hd.stheadline.com

               回主目錄
(轉載)勞俊傑 - 一手辦妥衣食住行|易付+營商
行內資訊
05日/12月/2022年

最近看了兩則與電子支付相關的新聞,一則是BoC Pay接通KMB,一則是房協接受電子錢包交租,覺得香港電子支付發展經多年推廣,真的慢慢趨向成熟了!雖然尚未如國內般一機在手通行無阻,但能做到搭巴士、交屋租都可以,基本接通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所需,也可算是階段成就。

用手機掃碼付車費不是新鮮事,九巴及龍運巴士的電子支付系統「e度嘟」早於2020年起試用,至今年2月擴展至全部巴士路線可用,之前已接通10種不同支付工具。BoC Pay上周才推出乘車碼算是遲,比較特別是其推廣優惠,除了車費滿10元可減3元,車費還可享5倍額外積分,同類推廣中出手算是闊綽;連同之前一些信用卡推出的搭巴士優惠去看,這種小額但頻繁的恒常消費看來已成了支付商的新戰場。八達通應該要居安思危,其在交通消費上的絕對優勢,可能很快會被動搖。

至於房協轄下共51個物業,由12月起可使用AlipayHK交租金或管理費,意義則更大。雖然房協並非政府部門,但政策方向和日常運作與政府部門相近,率先嘗試接入電子支付,如運作暢順且反應理想,估計有助推動更多民生福利項目考慮把電子錢包納入支援範圍。另外,AlipayHK是第一個電子錢包支援出租屋邨繳交租金,打開了一個全新服務領域,相信很快會有其他電子支付商加入戰場,競爭激烈下有望給用家帶來更多益處。

記得行政長官李家超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強調要建設智慧政府,目標是兩年後政府服務全面電子化,以及三年內全面採用「智方便」提供一站式數碼服務,各大電子支付商未來還有很大發揮空間。

資料來源hd.stheadline.com

               回主目錄
(轉載)勞俊傑 - 借東風迎新消費習慣|易付+營商
行內資訊
28日/11月/2022年

留意到最近一份消費者調查報告發現了一個值得零售業者關注的有趣現象——原來隨着混合工作模式成為新常態,香港消費者的生活和購物習慣起了變化,其中一項是平日的消費增加,傳統周末消費較旺的主導地位日漸模糊。

負責調查的Mastercard經濟研究所稱此為「消費轉移」,以食品雜貨店為例,顧客於周五和周三的支出分別比2019年增長超過3%和2.8%;百貨公司於周六及周日的消費額分別下降1.2%和1.4%,反而於周二增長2.8%。傳統消費模式改變勢必影響零售商、餐廳和其他商家的人手分配及供應需求,業者如能趁市場重新洗牌主動出擊引導消費者朝設定的方向走,自然可快人一步搶佔先機。近年最成功的例子非淘寶自2009年推動雙十一購物節,至今成為華人社會一年一度盛事莫屬。

疫情期間,港人另一大轉變是對電子商貿和外賣點餐接受程度大升,締造網上業務新機遇,之前亦提過,虛實共融是未來零售業主流趨勢。然而Mastercard調查顯示,全球大型企業在零售領域數碼化表現明顯較小企優勝,如截至今年8月新加坡大型企業的電子商貿銷售額較2019年增長兩倍,而小型網上零售商則只有59%的增長。

後疫情的零售商要探索線上商機,不宜單打獨鬥,好好利用不少電子支付商推出專屬的商城或小程序,為商戶提供簡單又實用的平台,協助大小品牌進軍手機購物,以出售貨品、服務、代金券以及優惠券,又或儲積分或印花換領獎賞等,商戶節省開發商城的成本和時間,輕鬆吸取各方資源,帶動銷售轉化成營業額提升業績。

資料來源hd.stheadline.com

               回主目錄
(轉載)勞俊傑 - 虛實結合零售新方向|易付+營商
行內資訊
21日/11月/2022年

隨著防疫措施陸續解禁,市面人流回升,各行各業均摩拳擦掌,迎接年尾消費旺季。怎樣部署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疫情期間積極開拓網上零售漸見成效,來年是否繼續加碼投資?或許可從畢馬威中國、香港貨品編碼協會及滙豐銀行攜手進行的一項零售調查得到啟示。

這項連續做了六年研究發現,即使疫情開始放緩,消費者對線上購物興趣不減,在內地大灣區,偏好非接觸式購物的消費者進一步升到80%,在香港則升到61%。與此同時,對實體零售店看法明顯轉向,同意「不需要實體零售店」的消費者比例有所下降,香港和內地大灣區城市分別從24%及23%減少至同為18%,反映即使消費者已習慣於網上購物,但在環境許可下依然享受到店購物。

零售企業若要與消費者建立長遠關係,構建融合的線上與實體店消費體驗是未來發展大方向。消費者期望網上購物和店內購物可無縫過渡,希望品牌可以透過人工智能和其他科技改善購物體驗,如希望能透過網上聊天系統快速得到有關貨品查詢回應、幫助篩選新產品、簡化支付方法等。企業亦可考慮採用手機優先(Mobile-first)的營銷策略,提供如手機掃描產品QR碼鏈接至多元化資訊等方便,提升消費者信任度及促進消費。

今年的調查並發現,消費者期望品牌在可持續發展及社會責任方面作出更大承諾,超過80%內地大灣區消費者表示會光顧擁有共同社會價值觀的品牌;24%的消費者希望在消費時能有抵銷產品碳影響的選項。企業如能制定合適的策略,滿足消費者的期望,定必有助企業佔據市場有利位置。

資料來源hd.stheadline.com

               回主目錄
(轉載)勞俊傑 - 先買後付兼賺高息|易付+營商
行內資訊
14日/11月/2022年

臨近年尾的消費旺季將至,雙11、感恩節、聖誕購物節等大型促銷活動,將會是測試香港零售市道的探熱針。商戶固然出盡法寶招徠,銀行信用卡也全力搶灘,夥拍大型商場或商戶推出各式回贈或獎賞,近年就連流動支付商也來分一杯羮,今年更出現虛擬銀行與流動支付商聯手,把先買後付和高息存款掛鈎,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開業逾兩年的螞蟻銀行(香港)與同隸屬於阿里巴巴的AlipayHK聯手,兩者用戶經AlipayHK的「螞蟻銀行」小程式申請Ant Bank PayLater服務,完成批核後,在與AlipayHK合作的線上商戶購物時,即可以選用前者的先買後付服務,購物滿100元更可享三個月免息分期,而且由現時至12月底前的推廣期內免手續費。

若全新螞蟻銀行用戶於開戶後7日內成功申請Ant Bank PayLater及綁定AlipayHK帳戶,存款寶帳戶首2萬元存款可更可享首兩月最高8.88%的年利率,購物免息分期之餘還可賺取高息,再送最多150元AlipayHK購物禮券。如此重手反映出兩者對即將來臨的消費旺季寄望甚殷。

當然,靈活運用先買後付或信用卡免息分期,把資金留作收息或其他用途,總比起過去十多年的低息,甚至零息時代時閒置資金更加實惠,近期存款息率急升,難得虛擬銀行和流動支付商把享高息門檻降低,讓更多市民可受益,同時亦可以刺激消費,不失為一個好點子。只是在此也要提醒消費者,部份先買後付要收取手續費;又或分期後未能依時還款會引發超高的違約利率,享受優惠時必須確保準時還款,以免因小失大。

資料來源hd.stheadline.com

               回主目錄
(轉載)勞俊傑 - 港虛擬資產發展須提速|易付+營商
行內資訊
07日/11月/2022年

一年一度的金融科技周於上周舉行,雖然被同期舉行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搶了風頭;但也有不少亮點,如財庫局發表有關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就相當值得關注。

首先,當局申明將加緊籌備新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樂意聯繫全球虛擬資產業界,邀請有關交易所在香港開拓商機。同時,證監會將會就新發牌制度下零售投資者可買賣虛擬資產的適當程度展開公眾諮詢;金管局稍後也會就穩定幣的監管制度發佈諮詢結果和下一步工作。

另外,當局表態歡迎在香港引入虛擬資產ETF,對於日後檢討代幣化資產的產權和智能合約的合法性,也抱持開放態度。

政府能勾劃出具體的工作藍圖固然可喜,但希望步伐不會太慢。因為新加坡剛於10月底提出了一系列舉措,收緊了保護投資者方面的規定,如要求參與虛擬貨幣買賣的零售投資者需接受測試,確保對相關風險具有足夠認識;建議禁止持牌虛擬貨幣公司向零售投資者作任何形式的借貸等,估計將有助當地持牌虛擬資產交易所建立公信力。若香港不能於短期內制定出一致、明確和清晰的整體全面監管框架,恐怕又將落後於人。

還好香港在推動跨境央行數碼貨幣(CBDC)上佔了先機,與BIS、人行、泰國和阿聯酋央行合作的mBridge項目,剛完成了為期六個星期的試行,共有來自4地的20間銀行參與,進行超過160宗支付及外匯交易,總額逾1.71億元,成功以多種央行數碼貨幣進行跨境實時結算,證明香港在金融科技創新上還是大有可為。

資料來源hd.stheadline.com

               回主目錄
(轉載)勞俊傑 - 中小企靠數據借錢成真|易付+營商
行內資訊
31日/10月/2022年

特首剛上周公佈《施政報告》,提及要不斷提升本港金融科技競爭力,並預告「商業數據通」(CDI)今年內出台。金管局隨即24日推出,對一些在近年因疫情、經濟放緩和銀行加息等因素疊加,經營陷入困境的中小企,好比一陣及時雨。

中小企在香港實體經濟擔當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不時面對資金周轉困難。因為一直以來,銀行主要以企業的財務報表去評估貸款風險,由於以往貿易流程以紙本為主,各種商業數據分散儲存,銀行難以收集和核實資料,無法根據企業最新營運或財務數據進行信貸評估,往往會要求企業提供物業等作抵押品以減低信貸風險。

商業數據通是一項由金管局牽頭的金融數據基建,可統一對接銀行,提供一站式平台給企業分享營運數據,只要企業願意即可透過平台與金融機構分享數據。若銀行有更多數據在手,對企業的營銷狀況可作出更準確的預測,提高中小企獲批貸款的機會。現階段已有6間擁有大量中小企數據的主要數據提供方率先加入。滙豐銀行也用腳投票,將於10月底與香港商業信貸資料庫連接。經客戶同意後,可直接透過平台取得企業信貸記錄,並應用於金額1000萬元以下貸款申請,過程更將採用自動化審核,以加快整個貸款流程。

據了解政府還正研究建立統一的API接口,以便向金融機構分享公司註冊處的登記冊數據,以及便利更多政府部門通過「商業數據通」轉交數據予金融機構。熱切期望銀行業界、不同界別的數據提供方和企業都積極參與,提升香港整體營商效率。

資料來源hd.stheadline.com

               回主目錄
(轉載)勞俊傑 - SWIFT打通CBDC脈絡|易付+營商
行內資訊
25日/10月/2022年

央行數碼貨幣(CBDC)最近迎來喜訊,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在10月初發佈有關央行數碼貨幣和代幣化資產應用於跨境支付及交易的試驗結果,成功讓兩者能夠於現有金融基礎設施上進行無縫交易。在央行數碼貨幣實驗中,參與者包括法國和德國中央銀行、滙豐銀行、意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渣打銀行、瑞銀和富國銀行等14個金融機構。各機構在SWIFT測試環境中,實現不同分散式帳本技術(DLT)網絡之間的央行數碼貨幣交易,以及DLT網絡和即時總結算系統之間的法幣與央行數碼貨幣(fiat-to-CBDC)之間交易,讓區塊鏈網絡可通過單一閘道進行跨境支付互聯互通。

在另一個與不同參與者群體的獨立試驗中,SWIFT與花旗、北方信託和其技術合作夥伴SETL等合作,探索了70種場景,模擬通證債券、股票和現金的市場發行和二級市場轉移;同樣展示了其基礎設施能夠成為不同代幣化平台與多種現金支付形式之間的互連平台。與一些中央銀行正在進行、暫時局限於指定對手方測試環境不同,由於SWIFT是全球超過200個國家與地區、10000多間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傳遞付款、交易與兌換貨幣等訊息標準化系統。若其解決方案可擴大規模應用,定能幫助中央銀行將其自身網絡簡易及直接透過單一途徑連接至全球其他支付系統,不用單獨與每一交易對手建立聯繫。

筆者樂見SWIFT明年將會作更進一步測試,相信必有助於推動CBDC和代幣化資產的全球化,也是使其順利融入國際金融生態系統的重要里程碑。

資料來源hd.stheadline.com

               回主目錄